太極技擊大師——王培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布時間:2004/12/30 12:23:58  瀏覽次數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81年在沈陽體育館內,中國武術界人士與日本少林拳訪華代表團舉行了一次技術交流會。會上,王培生以其精湛的太極拳藝博得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評。日本少林拳手們欽佩之余,邀請王培生前往日本講學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王培生,河北省武清縣人。生越1919年,在軍閥割據,戰火不熄的時代,三歲就隨父母來到北京,定居東四海演樂胡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王培生自幼喜愛運動,尤其嗜好武術,切愛看武戲。對戲中武打動作模仿得惟妙惟肖,并常因此摔得鼻青臉腫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在王培生的鄰人中,有一位滄洲吳橋馬戲團的把式。此人身懷絕技,善翻斤斗,她見王培生喜好此道,就指點其翻斤斗之要領,初時只在他腰上一挑,又又囑他直腰抬眼,由此王培生領悟到凡事皆有本領,而要領即事之訣竅,循此一往,無有不利。這個簡單的概念,竟為其以后鑒別、選擇拳種,領悟拳理的道路上有所側重地向前發展打下了一個牢固的基礎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以后王培生又隨父母搬到東四甘雨胡同,又練起摔跤,一日,王培生正在門口耍紅纓槍,一槍向外搠去,恰好這時門口走進一位老者,見槍尖逕奔面門,略一揮手,使其脫手而飛……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這位老人就是八卦掌名師馬貴,字世清,人稱螃蟹馬,馬貴當時已有七十多歲,但精神煥發,步履矯健,這天恰好外出探親而遇此事,后經馬貴親戚的推薦,王培生遂拜馬貴為師,從學八卦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十三歲時,王培生又向張玉連習教門彈腿,年底又拜楊禹廷為師學太極拳。他三門一起學,天未亮即起,練過硬功夫。在中華路先演十路查拳,十路彈腿,后練八卦掌,太極拳,直至太廟開門又轉入里面再練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那時北平太廟成立了太極拳研究會,并設有刀槍劍戟等十八般武藝。楊禹廷在此任教,王培生隨楊老師邊學邊教,歷時數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王培生十八歲時,楊禹廷看他勤學苦練,日夜不輟,功夫日漸精進,足可獨立施教,遂將北平第三民眾教育館武術教練的職務讓給王培生擔任。不久,王培生又開始教授家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王培生生性俠義,好打不平,亦常遇較技者,一生中軼事較多。一天,王培生去天津探親,路過一武場,見一壯漢,臂刺青龍,演練形意。王培生看到妙處,不禁脫聲叫好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豈料那壯漢已大步追出來一定要與王比試一下。王無奈只得應允。說時遲那時快,壯漢一個虎撲撲來,王隨用一個太極下勢,使其重心前傾,隨后又用上步七星將其打倒。當時,王培生才年滿十七歲。年齡雖小,太極拳卻已運用到純熟自如的地步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王培生雖然技藝大成,但仍好學不倦,為鉆研萬家之所長,悟拳術之至理,十九歲時又帶藝拜師,從形意拳師趙潤廷習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七七事變,北平淪陷后,街頭到處見持槍配刀的日本兵。一日,王培生前往太廟后河拳社拜訪王薌齋先生,恰遇五六個日本兵,尾隨其后,來至拳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王薌齋不在,其徒洪連順正在演練虎頭雙鉤,見王身后日軍簇擁,以為是王帶他們前來挑釁,不禁面色鐵青,虎目圓睜,日本兵受此敵視,心懷忿怨,又以為王是這里的頭頭,遷怒于他,當王培生告辭時就與其并步而行,尋機報復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走出不遠,突然一個日本兵抽出刺刀朝王腹部扎來,王不慌不忙,看準時機,用太極的抱虎歸山,一手抓住對方握刀的手,另一手向其腰部捋去,這個日本兵當即仰面跌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接著又撲上來一個日本兵用刺刀徑直向王的前胸扎來,王即用進步栽錘,使其前栽倒地。第三個日本兵持刀從背后襲來,刀尖直奔王的后心,王異常敏捷,一個轉身,旋用八卦掌中的周倉抗刀,將其仰面摔出,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在短短的幾秒鐘內,連續打倒三個日軍,動作干凈利落,旁觀者無不高聲喝彩。剩下的幾個日本兵見王功夫了得,不敢再動,悻悻而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王培生此舉在日本占領區內,陡然增長了中國人的威風,體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,敢于斗爭的精神。王培生時年二十,武藝膽量俱各驚人!與太廟后河拳社的誤會,事后亦得到澄清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1946年,韓幕俠先生由津來京,王培生又從學于彼處,蒙先生指點形意、八卦,武藝更臻妙處,此外,王又從梁俊波先生學通臂,從無秀逢學八極,廣采博納,孜孜以求,從此九長九短,十八般兵器皆演純熟,而其中尤以刀槍劍棍最為精通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王培生常說:多知則懂,一通百通,技藝雖不同,而其理則一。王培生苦心孤詣,窮盡一生之精力,正是要從諸兵百藝中悟出一條武學的至理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1947年,王培生應邀與幾位武術家:神槍李書文之弟子張立堂,鼻子李李瑞東之弟高瑞周,韓幕俠之女婿馬逸林等在北京匯通祠成立了匯通武術社,為研究武學,發揚國術作出了貢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解放以后,王培生在北京各大院校,如北京工業學院,師范學院,礦業學院,中央戲劇學院,農業機械化學院等,為師生們教授太極拳。1953年參加了華北地區民族形式體育大會擔任評判工作。1954年又參加了在北京成立的群眾武術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現在,王培生除在西單體育場教拳外,還繼續在院校、醫院、療養院進行教拳。幾十年來,正式拜王為師的達一百多人,從學者數以千計。這些人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,有工農群眾、知識分子、黨政干部、老紅軍戰士以及政協委員、人大代表。此外,王培生還應各省市體委的邀請,前往講學。并經常會見世界各國來華訪問的武術代表團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王培生晚年,武功已臻上乘,拳理亦至徹悟。他把太極、八卦、五行用科學的思維融于一爐,用科學的方法付諸實踐,并在理論和實踐的兩個方面揭示了他們的內在聯系,生化之道和運行規律,由小見大,一通百融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王培生雖然居室簡陋,卻門庭若市,或談論武學,切磋技藝,或拜于門下,精誠學藝,甚至有朋客遠自千里而來,為求一晤,得其片言片語,奉若至寶。太極拳學之理不僅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之大成,而且也是古代哲學思想的具體運用。它包括了醫學、力學、心理學等領域,其內容之豐富,道理之深奧,非潛心鉆研,實際操作難以諳其妙旨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  王培生的主要著作有《太極拳》《太極劍》《太極刀》《太極粘桿》《吳式太極拳三十七勢》,并且以中英文兩種版本向國內外發行,為武術的推廣作出了貢獻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欧美日韩中文字